专利是推动中澳经贸往来的
中澳建交40年,双边贸易额巨增。有22年知识产权从业经验的澳大利亚资深专利律师认为,2012年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建交40周年。相关资料显示,4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额从不足1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1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建立,就像是强有力的‘催化剂’,极大地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往来。”日前,在知识产权领域“摸爬滚打”了22年的澳大利亚骁盾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帅杰(Jack Redfern)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向记者讲述了他对两国关系的理解。
作为有着153年历史的老牌律师事务所,澳大利亚骁盾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见证了中澳两国关系的进程。帅杰告诉记者,澳大利亚实施专利制度的时间较长,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较强。中国专利制度建立后,澳大利亚企业不仅可以就自己的技术或者产品在中国提出专利申请,而且遭遇专利侵权后,还可以通过诉讼等多种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国市场以其更加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企业的进入。而与此同时,进入澳大利亚市场的中国企业也不断增多。
专利制度 吸引“澳企”进入中国市场的“磁石”
出于职业的敏锐,帅杰对于中国专利制度的实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那就是该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中国国内的一件大事,在中澳贸易往来历史中,也是值得写下的一笔。
“在中澳40年的经贸往来中,1985年是标志性的一年。中国专利法的正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中澳两国的贸易往来。”帅杰将中国专利制度的实施比做中澳两国间贸易往来的“催化剂”、吸引澳大利亚企业进入中国的“磁石”。
澳大利亚建立专利制度已有160多年历史,当地民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强,企业非常重视专利。寻找合作伙伴,或者到其他国家开展业务时,知识产权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帅杰强调,对于那些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尤其是专利制度的国家,澳大利亚企业会因担心权益得不到保护而不愿意把新技术、新产品卖到这些国家,销售已过时的技术或者产品往往是他们到这些国家开展业务时的首选。
中国专利制度的建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良好、健康的知识产权环境,为中国市场又增加了几分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企业充满信心地带着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相关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市场的澳大利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澳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1984年,中国对澳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950万美元和229.8万美元,至1990年分别增至1350.5万美元和530万美元,而2002年,该数值增至5850.2万美元和4585.6万美元。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今年2月2日公布的统计数据,2011年澳大利亚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902.03亿澳元,同比增长11.11%。中国继续保持了澳大利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中澳双边贸易额稳步增长,实现贸易额1143.04亿澳元,同比增长17.02%。其中,澳对华出口721.52亿澳元,同比增长23.51%;自华进口421.52亿澳元,同比增长7.38%。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申请人在中国申请的专利数量也不断增多。2004年至2010年,澳大利亚申请人在中国提交专利申请和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之外,总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专利申请总量从2004年的3798件增至2010年的8480件,获得专利授权的数量从2004年的1401件增至2010年的4206件。
“事实上,专利制度还可以拉近不同国家之间的距离。”帅杰解释说,中澳两国语言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但中国实施了专利制度之后,两国企业之间很容易就找到相通点,因为专利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实施专利制度,毫无疑问,有助于拉近中澳两国企业间的距离,有助于双方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知识产权 “澳企”寻找中方合作伙伴重要标准
对于澳大利亚企业来说,巨大的中国市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寻找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成为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企业的选择。帅杰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澳大利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策略不同,但对知识产权问题却同样关注。寻找中方合作伙伴,是否重视和拥有知识产权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很多澳大利亚企业进入中国,都是带着专利和产品而来,希望找到技术实力雄厚、制造能力强、重视知识产权的中方合作伙伴。如果对方不重视知识产权,澳大利亚企业会担心对方是否能认识到自己专利的价值,自己能否如期、如数拿到专利许可费,会对双方的合作不那么有信心。
对此,帅杰特别强调,澳大利亚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商谈合作事宜前,会对对方拥有的知识产权等信息了解得非常清楚,并会在合同里对专利许可等知识产权情况做出明确约定。“如果没有专利,没有知识产权实力,澳大利亚企业就很难与其合作。专利这个硬实力是澳大利亚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帅杰表示。
帅杰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发现,很多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澳大利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那就是迫切需要包含知识产权信息在内的中国所有企业情况的信息,但常常苦于没有渠道去寻找,即使发现一些相关信息,也很少有英文版。帅杰希望通过本报记者告诉中国企业,很多澳大利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想把自己的专利技术许可给中国企业,可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却给他们寻找中方伙伴带来一定的困难。
专利布局 中国企业入澳必筑的“堡垒”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市场。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稳定的经济发展的澳大利亚,自然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的选择。不过,帅杰提醒中国企业,在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之前,一定要先做好专利布局,因为它是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必筑的“堡垒”。
澳大利亚实行专利制度历史久远,因此,当地企业专利意识都非常强,对知识产权的“玩法”已经非常熟练。比较而言,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总体相对较弱,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在澳大利亚申请专利,就直接进入了澳大利亚市场。在帅杰看来,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相当于澳大利亚企业在穿着“盔甲”做生意,中国企业则是赤身在商海里“肉搏”。一旦遇到专利问题,这些中国企业很容易陷入被动。
在澳大利亚,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很多中国企业是通过当地的经销商在澳大利亚销售自己的产品,但事先并没有在澳大利亚提交专利申请或申请注册商标。如果有澳大利亚企业看到中国企业的产品和自己的专利产品差不多,就可以通过专利律师向该中国企业发一个侵权警告函。有时中国企业可能根本就没有侵权,但是由于没有可以与对方相抗衡的专利武器,没有底气,就选择了放弃澳大利亚市场,使澳大利亚企业轻而易举就霸占了原本属于中国企业的“领地”。
“没有做好专利布局,澳大利亚企业‘一打一个准儿’——这不是发警告函的澳大利亚企业有多聪明,而是因为‘被打’的中国企业不重视专利,不懂得给自己穿上知识产权的‘盔甲’。”帅杰笑言。
另外,如果没有专利,当地经销商在与中国企业谈合作时,也会把价格压得很低。而如果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拥有专利,就增加了与经销商谈判的筹码,产品有可能卖出更高的价钱。这是因为如果在澳大利亚没有申请专利,当地企业也可以仿制这些中国产品,当地经销商的利益就会受损。“澳大利亚企业已经‘武装到了牙齿’,中国企业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一定要提前做好专利布局。”帅杰最后强调。
知识产权报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12-04-09 1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