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果动态>>解决“中试难”的瓶颈
解决“中试难”的瓶颈
1999年6月,刘静从美国回国,来到了理化所的低温中心。在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与仪器实验室,启动了系列基础研究工作。随后,他结合自己在生物传热方面的长期积累及本单位在低温技术实验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结合以发展新型肿瘤治疗设备的技术方案。2001年,原理性装置诞生了。但刘静对其产业化没有奢望:人手不够,经费更不够。2002年,理化所对其给予创新经费支持,以刘静为首的项目组制造出了实验室样机。为了促成设备的产业化,刘静向物质科学基地申请资助。2003年底,项目评审专家经过讨论,决定向该项目投入经费支持,同时扬州亚华生物科技公司也出资予以推进。2004年末,项目组成功研制出严格符合医疗器械产品规范的高性能冷热刀医疗设备,这是国内外首次实现的真正集深低温冷冻治疗与高温热疗功能于一体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设备。目前,该设备已获准进入临床实验。
从基础研究到原理性样机,从实验室样机再到中试,刘静项目组一步一步地前进。中科院理化所所长刘新厚认为,一项成果从最初研究到转化为产品大约需要七根“链条”,缺一不可。一般地说,前端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有国家的各类基金支持,后部的产业化有企业的支持,只有中间的中试环节难寻支持。刘新厚为记者粗粗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产品前期的研究投入是“1”的话,中试的投入约是“10”,而产业化的投入则是“100”。
“中试难”一直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时下多数企业还缺乏开发先进技术的能力,正如合肥美菱有限责任公司一位领导所言:“中试研究是一项既繁琐又量大的工作,对于创新性很强的技术,企业很难广泛参与。”应该说,物质科学基地正是抓住这一薄弱环节,主要解决的就是这中试所需的“10”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发展,物质科学基地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尝试并摸索出了自己的办法:聘请专家参与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基地聘请具有很高学术水平和相应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专家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遴选、中期进展评估和总结验收,并组织专家组成员到与项目合作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
在成果转化的实践上,基地还填补了当前某些相关体制与机制的缺失。基地支持的绝大多数项目,已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具备了多年的知识、技术积累和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但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而且还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甚至资金短缺,可以说“技术创新链”几近断链。对于这些走向或已接近产业化门口的项目,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现在又缺位,因此必须寻求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支持,否则将严重制约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基地对此的介入和扶持,可谓“雪中送炭”。让技术变成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其关键往往就在成果转化初期(产业化前期)的“扶一把”,促使其融入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大环境中。
实践证明,物质科学基地的探索对我们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科技日报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06-09-22 1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