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改革“策马扬鞭” 为双创工作保驾护航——知识产权工作的“成都经验”(下)

  

  大地回春的时候,成都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政策大礼”。

  分量十足的《关于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专利代理行业进一步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让成都受到广泛瞩目与关注:该《通知》确定在成都市实施放宽专利代理准入条件改革试点工作,放宽对专利代理机构股东的条件限制。由此,成都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开展放宽专利代理准入条件改革试点的城市。

  将改革试点落子成都,包含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良苦用心”:改革出经验,但将改革的担子交给谁颇有讲究。将成都作为“试验田”,既是对成都以往知识产权改革成绩的肯定,又对“敢为人先”的成都未来寄予了谆谆期待。

  实际上,从2011年成为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开始,6年来成都一直走在知识产权改革的潮头——他们从没有“失手”。从拿下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副省级城市唯一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专利保险双示范城市,到斩获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等国家级牌子,成都改革以摸着石头过河之态稳扎稳打,“改出经验,促进发展”的效果有目共睹。

  事实证明,在充当改革“试验田”和先行者角色上,成都有胆量、有魄力、有智慧。

  成果转化“三权改革”:

  改革就是要突破一些过去不能做的事情

  西南交通大学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团队的明星产品——“刀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统”可帮助加工制造业提高30%—50%效率,并由此打破国外垄断。但这样一个先进成果曾经面临无法转化的尴尬。

  “目前在我国,政府投入经费给大学和科研院所形成的发明,属于职务发明,是国有资产,擅自处理可能还涉及国有资产流失。这实际是给科技成果转化上了一道‘枷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曾表示,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实施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职务发明人和学校成为了职务科技成果的共同所有人,其中职务发明人个人或团队具有70%的科技成果所有权,拥有了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有了政策支持,上述成果成功投产,半年时间创造利润5000多万元,是研发投入的5倍。

  成都的科研资源密集,大量知识产权成果并没得到有效转化。为此,成都进行的成果转化“三权改革”不断进行尝试和突破。

  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技术创新要素供给,成都人瞄准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抓手。两个月前,成都推出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的“大礼包”——成都市“产业新政50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知识产权十条”两个配套文件。

  以“科技成果转化十条”为例,成都市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局长卢铁城表示,它意味着成都不再像以往“就科技论科技”,而是“针对关键问题症结”,比如进行“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改革,突破了所有权的障碍。

  促进成果转化,更多的“大礼包”尚在路上。最近的大动作是,9月18日,成都举行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二场现场会。由西南交通大学发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2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等加入的成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联盟的主要目的是“抱团发展”,成员之间共同探讨改革遇到的问题,一起面对困难和瓶颈,互相学习经验做法,提高改革效率。

  记者了解到,自“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颁布以来,截至目前,西南交大已完成168项成果分割确权,带动成立了9家高科技公司,评估作价估值超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近4亿元。而年初才启动实施混合所有制的四川大学,通过短短几个月也已完成20余项成果的分割确权。成都理工大学也已完成11项成果分割确权。

  “三合一”改革:

  申请注册、质押融资、维权援助实现“一条龙”

  半年里,拥有“杜宇化鹃”美丽传说的成都市郫都区相继接到30多批次慕名而来的参观拜访团,这些来自全国兄弟省市的拜访者当然不是冲着郫都美景来的,而是想学习后者的“三合一”改革经验。

  一项科研,从申请专利到注册商标,再到形成版权,在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遇到纠纷,还有多元化解机制框架及快速处理平台;对企业的专利、商标、版权及相关无形资产组合打包,无需固定资产抵押,就能获得较高额度授信。

  3月27日,四川省首个“三合一”知识产权局——成都市郫都区知识产权局在郫都区菁蓉镇挂牌,这是全国率先成立的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同时又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机构。

  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是国际通行惯例,也是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因专利、商标和版权分属知识产权、工商、出版等职能部门,造成了“多头分散、效率不高”的局面,也使得创新服务相对滞后于创新发展,难以形成更大程度上对于创新创业的真正驱动。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授权四川就开展专利、商标、版权集中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先行先试。

  成都郫都区知识产权局,通过“三合一”改革,提供申请注册、质押融资、维权援助等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促使专利商标等申请注册数量翻番,这无疑体现了成都敢创、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

  “成都新政”屡屡加推:

  知识产权是真金白银,也是生产力

  一方面极度缺乏资金,一方面却手握专利难以创造价值。这是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福利来了。在9月15日的成都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推进大会上,成都对外宣布:利用3亿元政府知识产权运营引导基金,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方式,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规模将居全国城市首位的基金将重点支持成都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

  当然,对于大量中西部企业的资金需求,单靠一支基金尚显单薄。两个月前,成都推出打通知识产权全链条的“大礼包”。“总额为300亿元的首期成都产业发展基金中的20%将主要集中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工作。”卢铁城告诉记者,该基金将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的方式运营。同时,针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成都将最高给予10%的配套补贴。对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开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最高给予1000万元资助。

  “成都新政”屡屡加推,使得企业手握的知识产权变成了“真金白银”。

  “这些措施真金白银,很给力!”现在,资金有限的成都硅宝科技董事长王有治有了更大目标,“通过研发投入和国家项目的补贴,我们今年可以新获得1000万元以上的支持,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际上,上述“大礼包”中,处处可见干货、含金量十足、支持力度大。

  比如围绕成都重点产业全面梳理和分析产业关键领域全球专利布局情况,建立专利导航产业项目并给予30万元补贴;支持行业骨干龙头企业、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校院所打造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给予100万元奖励;支持知识产权运营机构会同高校院所、企业围绕产业链核心技术和产品构建集中许可授权的高价值专利池或专利组合,给予50万元资助……

  在知识产权“变现”之后,王有治的信心更足了。而推动更多专利“变现”,成都市也将引导推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骨干龙头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打造15个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以两年为培育期,引导企业开展专利导航研究院,着力打造10个以上千亿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

  他们很有信心。

科技日报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17-10-11 09:14:22

关于我们||设为首页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新厂校区 工程中心一楼 电话:0798-8499727 传真:0798-8498744 信箱:zscq@jci.edu.cn 版权所有:江西省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备案编号:赣ICP备110042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