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科技杂谈:专利转化功夫在诗外

        与河北农民高孟田相比,河南农民李官奇要幸运得多。幸运的他凭借自己的发明创造夺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专利转化也很成功,企业越做越大。不过,李官奇终究是一个特例,他的成功是大多数民间发明家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这个特例,也凸显了大部分人的失意。

  其实不止这些个人发明家,那些省市研究所甚至中科院研究所等一些“国家队”,一样尚未百分之百地解决知识产权的推广应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专利转化率低、转化难已是共性问题。人们叹息,凝聚脑力创造的大量有价值的专利技术压在箱底,实在可惜。

  转化为何如此困难,共性问题背后有没有共同的原因?人们不断在剖析并寻找答案。有一些答案很一致:信息不对称,应该建设交流平台;资金不足,引入风险贷款;政策不完善,请政府调研后改进。这是专家们对现象分析后给出的宏观层面上的答案。让李官奇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还会讲出更多关于风险的细节。因为当那些发明人手握专利,准备将其推广应用时,实际上已走入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风险道路。

  现在,用资本可以买到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可以作为资本入股,就像李官奇一样,通过专利入股成为大股东。当传统观念上的技术被剥落外壳,剩下知识产权这一内核作为要素进入市场流通时,技术并非是决定胜负的一环。创造这一项技术的人也未必是主导者,如果要主导,就需要熟悉其他的环节,也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

  知识产权是发明人的“孩子”,自然希望在自己手里“抚养长大成才”,所以很多发明创造者更希望“转化”而不是“转让”。但“孩子”的成长要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不同的环境,大人很难全程陪伴,更不用说起主导作用。专利要变成产品,产品变成商品,商品卖出去创造利润,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复杂过程,而不会因为手中的专利技术含量高就水到渠成。

  专利变成产品,涉及加工、制模、零部件标准化、系统集成等一系列过程,仅获取资本就要涉及借贷、担保、上市、融资等一系列环节。就算开个公司,也要注册、财务、水电、消防、安保等一大堆事情。这些看似琐碎,却足够让人费尽心思。这些存在着风险的环节,一个不成,可能就会让“转化”夭折。但我们很多专利拥有者的功夫只在“诗内”,而不在“诗外”。

  其实,无论转让,还是转化,都是专利成果产业化的一种途径。假如你是一项知识产权的主人,但是没有很好的融资渠道,没有足够的管理经验,那你不妨把专利转让给别人。(人民日报)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08-11-12 14:03:00

关于我们||设为首页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新厂校区 工程中心一楼 电话:0798-8499727 传真:0798-8498744 信箱:zscq@jci.edu.cn 版权所有:江西省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备案编号:赣ICP备110042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