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形成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地,其成果转化的情况与学校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将直接影响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因此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摆到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探讨医药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

  影响高校医药成果转化的原因

  1、缺乏经济要领和市场意识:高校每年鉴定和获奖的科技成果不少,但被开发和应用的却为数不多(理论性成果除外)。许多科技人员在完成研究后只关心文章发表几篇,该研究能否获奖,有的人连申报成果、请奖都嫌麻烦,更不用说将成果开发应用了。科技人员大多满足于论文、专著、小试样品。其原因是科技开发与转化观念差,缺乏经济概念和市场意识。尽管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有的仍未从传统的科研模式中解脱出来,对科技是生产力、科技必须转化才能变成生产力认识不足。

  2、成果本身缺少创新性:这个问题在新药西药开发转化方面表现明显。据近三年的新药审批情况统计分析表明,已批准的西药新药重点是在四类药剂型的改变和二类药仿制阶段,真正自己开发研制的一类新药品种尚不到批准品种总数的20%,在前年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药品博览会上,国外大制药企业展出很多新的药物,而作为主办国的我国药品展品多数是外国专利过期或将要过期的药物,只有极少国产专利新药展出。这说明,我国目前西药研制在创新开发方面水平是很低的,有70%以上新批准的药物仅是剂型改变和仿制而已。因此,在高等院校的医药科技成果中,凡是缺少创新性的成果,由于国家审批难,企业接受难,其转化亦难。

  3、成果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科技成果在原理上必须是科学的,在技术上必须是成熟的、可靠的。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决条件,如果成果成熟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够,常常在应用和推广到生产中,尤其在批量生产过程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长期不能推广应用。作为我们药学院的科技成果能够开发转化为商品的一般以新药为主。如果能够保证新药成果顺利转化,必须依托一个制药企业,而企业最希望的是新药成果有新药证书,这是成熟成果的显著标志,对企业来说风险最小。可是医学院校由于科研经费有限,大部分医药成果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企业认为,这样的成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故不敢接受和投入资金。致使大量的医药成果因不成熟,而得不到及时转化。

  4、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资金,就没有转化。因科技成果不是一般的产品,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只是样品,而市场需要的是商品,样品与商品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即中试环节,而中试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且有一定的风险。比如新药的研制就遇到很大的困难,由于国家财力有限,缺少规范化的、成熟的新药中试基地,药厂无力或不愿意担太大的风险,许多有苗头的新药研制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此,投入强度低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医药成果的开发和转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比其它成果突出。目前我国开发一种新药大约50——100万元,所以靠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是远远不够的。

  5、复合型人才匮乏:近年来,人们普遍地认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是政策不到位,而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些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以及各高等院校对从事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政策上都给与很大的倾斜和优惠。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但成果转化成效并不明显。为什么呢?我们对我校36项医药成果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的科技成果未能转化是因为科技人员对市场不了解,对有关医药成果国家如何审批,标准是什么知之甚少,只是按科研的常规要求开展工作,结果不符合国家新药审批标准,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人力,最终使一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成果停留在处方阶段。而转化取得成效的科技人员熟悉市场,善于攻关,对新药开发的标准及审批程序了如指掌,而且主动同医药企业进行合作,称得上是既懂经济的科学家,又是懂科学的经济学家,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高等院校为数不多。

  促进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的措施

  1、提高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认识:深入学习,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提高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要性的认识。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兴国、培养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关键。国务院、教育部的《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次明确把“加强科学研究并使高校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培养经济新的增长点做贡献”作为主要目标,为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指明了方向。尤其是WTO的加入,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我国特有优势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的要求更加迫切。时代和国策要求我们医学院校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重任。要求医学科研从立题时就要有市场和产业化的概念,科研成果完成后就应该迅速向产业化、市场化和临床应用的方向发展。科技成果沉睡于论文库、成果库,得不到推广应用是一种极大浪费。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科学研究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立足技术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功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靠仿制国外新药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是13亿人口的大国不能单纯依靠进口药品或医药技术,要解决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因此,必须立足创新,尽快建立自己的新药研究开发和转化体系。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集中力量,加速开发一批临床效果明显,不侵犯专利权而又对我国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产品;另一方面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大力强化创新,努力研制具有我国特色,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

  3、企业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唱主角:多种形式同企业联合,把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企业中去,这样可以大大加强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加速了成果的成熟度。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的特征,没有高投入,就没有医药成果的转化。一般地说,从科技向技术转化,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可以解决必要的设备、试剂、药品、材料等。但二次开发往往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直接影响成果的转化。多年来,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的科技三项费用,用于成果推广应用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少,加之各高等院校财力有限,又难以争取到投资和贷款,致使很多阶段性成果的成熟度与配套性较差,尚不能达到试验开发阶段。于是,一些本来先进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中试和开发资金而失去竞争力,甚至夭折于实验室。由此可见,高校科技成果的中试是使科技成果走上商品化之路的关键环节之一。根据以往的实践,我们认为科技成果的中试以企业为主较好,换句话就是高校应该在企业建立中试基地。中试过程所涉及的诸如工艺、设备、厂房、设计等方面的问题,都是企业的专长,因而企业应予以支持,把成果的中试放到企业中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实施人才工程,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是关键。没有一支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队伍,要想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成果转化是根本不可能的。从目前我们医学教育体制来看,由于分科很细,医药分家,不可能培养出既懂医药,又懂新药开发,又掌握市场,懂得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现有科技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开发能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努力在整体上形成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人才梯队。

                                 

 大学科技园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06-09-21 10:23:00

关于我们||设为首页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新厂校区 工程中心一楼 电话:0798-8499727 传真:0798-8498744 信箱:zscq@jci.edu.cn 版权所有:江西省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备案编号:赣ICP备1100426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