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科研项目与成果
20世纪70年代后,德化陶瓷科研硕果累累。先后获各级科技进步(成果)奖62项,其他影响较大的成果10项。
瓷(品)种开发
一、白瓷开片釉
1979年,晋江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德化县东漈瓷厂苏清河承担的陶瓷新产品科研项目。该项目通过科学调整坯、釉料配方,使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形成釉面微小裂纹。将开片釉的制品涂上不同颜料进行低温烤烧,即成带有各种不同颜色的开片釉制品。1981年获福建省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建白刻花45头玉卉西餐具
德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1981~1983年,福建省德化瓷厂杨剑民、林文启、刘万居等人承担研制。该项目以优异的建白瓷坯、釉料,采用空心注浆、压力注浆和注浆加刀压成型工艺,用刻花浮雕技艺装饰,电热间歇窑或电热隧道窑氧化焰二次(分别素烧、釉烧)烧成。1984年获全国陶瓷同行业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同年获轻工业部部优产品证书。1986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宝石瓷(黄色)
1981~1984年,德化瓷厂刘万居采用多种化工原料,研制成呈色嫩黄、胎质细腻坚致、釉面莹润、胎釉结合的茶具新产品。1986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紫砂陶新品种——朱玉瓷
1984年,晋江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开发项目。德化县技术开发中心颜启沮等承担研制。该项目由紫砂泥料、白瓷泥料及釉面紧密结合的新品种。采用石膏模注浆成型,先浇注一层紫砂泥,出浆后再浇注白瓷泥层,或在紫砂坯体上预留部位镶填白瓷泥作为装饰。紫砂部分用刮板推光,白瓷部分用水擦光。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施釉或不施釉。其产品以电窑氧化焰烧成。该项目1988年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金奖、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窑变银丝釉
1982年,晋江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研项目,由德化县东漈瓷厂苏清河承担。该项目利用当地含铁、锰、铜等金属矿物,应用科学配方研制成釉水并施于陶瓷制品坯体上,入窑烧成。窑变银丝釉属于中国传统天目釉系中的独特窑变艺术釉。产品在黑色的底釉上,披着绚丽的细条状和星点的银色纹样,具有“兔毫釉”、“油滴釉”之雅贵。1987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特等奖。
六、云白瓷
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开发项目。1987年,由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林耿明、张光荣、苏玉峰、粱子波、曾剑峰承担。云白瓷是酷似建白瓷的新品种,制品呈乳白泛黄色调。1989年获福建省二轻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90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腐蚀金日用细瓷
1987年,第二瓷厂黄聪敏、林睦庆、李修彦等承担的福建省陶瓷工业公司下达的计划项目。该项目是在细白瓷上,用氢氟酸溶蚀出所需图案,然后在图案上描金水,烤花炉700℃烧烤而成,属日用细瓷一种高档艺术装饰。1989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八、云彩工艺瓷
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计划项目。1989年,德化工艺美术陶瓷厂陈丽玉、林耿明、杨爱国、苏玉峰、曾剑峰承担。该项目吸取粉彩工艺特色,经科学配制颜料、图案设计、精细彩绘,掌握烤烧温度等研制而成,是具有构思新颖、色泽明丽、彩绘工巧的新装饰法。1990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九、高瓷质 节能稀土陶瓷系列新产品
1989年,县技术开发中心、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苏清河、王金堆、王冠英、许兴泽、颜启沮承担福建省科委下达的高新技术火炬计划,应用稀土制成瓷质似脂玉的“孩儿红”、“猪油白”,与“莹玉红”、“莹玉白”相媲美的新瓷种。应用稀土为辅助色料配制成釉下彩颜料,采用1290℃左右氧化焰烧成,呈色稳定。比普通陶瓷产品降低温度100℃左右,平均节能18%左右。1994年经福建省科委组织鉴定,莹玉红产品为国内首创,确认该项目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福建省火炬优秀项目一等奖。
十、德化古青花瓷仿制
德化古青花瓷仿制项目。1989年3月由省科委批准立项,县陶瓷研究所承担研究,1994年10月验收。项目负责人为王其昌、陈继承。项目主要有对德化古青花瓷的坯釉配方和古青花颜料进行研究,古青花瓷各类器型、青花纹样的仿制和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
釉下青花印染法新工艺试验成功,釉下青花古瓷颜料的配制基本达到古青花瓷的特色效果,适应各种现代新型窑炉不同气氛的烧成,坯釉结合良好,釉料的透明度、光泽度较好。
十一、稀土陶瓷抽象人物新产品
1990~1991年,县技术开发中心许兴泽、王金堆、苏清河、许兴美、颜启沮等承担的福建省火炬计划项目。应用稀土元素作发色剂,研制、生产稀土陶瓷捏塑抽象人物新产品。1992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二、莹玉红瓷
1991年,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苏清河、郑双英应用稀有元素在窑内烧成相应高温和气氛,瓷体产生窑变发色的原理,在原料中加入稀土,进一步优化本地含有稀有元素的瓷土矿原料,确定最佳泥、釉原料配方,采用特殊烧成工艺,制成瓷质类似明代德化传统名瓷孩儿红特点的优质瓷。本成果属稀有优质瓷种,适用创作高档艺术瓷。1992年、1993年、1994年先后获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金奖、特别金奖。1994年分别获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国防贸易博览会银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三、玉白瓷
1991~1992年,爱德华陶瓷研究所林睦殿自选研制玉白瓷项目。玉白瓷瓷质高洁无瑕,细腻纯泽,釉色洁白晶莹、润泽明亮,胎釉致密,浑然一体,在光线透视下,白中呈嫩黄色半透明,整体温润似脂如玉,因而得名。玉白瓷曾先后获1992年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第83届雷比那竞赛特别荣誉奖,中国首届新产品新技术博览会银奖,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3年,玉白瓷托珠弥勒被县政府选为以电代柴烧制陶瓷样品向李鹏总理汇报。另有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英国国立工艺博物馆)珍藏。
十四、莹玉白瓷
1991年德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德化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苏清河研制。该瓷种利用本地含有稀有元素的瓷土原料,以最佳泥、釉配方,采用特殊烧成工艺,烧制成具有德化明代名瓷象牙白特色的新瓷种。1992年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1993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五、玉红瓷
1992年,爱德华陶瓷研究所林睦殿自选研制玉红瓷项目,玉红瓷瓷质细腻坚致,高洁纯净,胎釉一体,白中泛红。1995年获全国十年优秀发明成果暨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中国发明成果金杯奖。
十六、轻质陶瓷
199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德化第五瓷厂、县技术开发中心联合开发,温克仁、许兴泽、王金堆、许兴文、李启煌为主研制。本项目以白云石、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添加长石、锂辉石等配方,制成轻质陶瓷系列工艺产品。1993年12月通过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1993年被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评为福建名优产品。1994年获福建省农村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最畅销产品奖,中国专利十年成就优秀奖。1996年获泉州市科技成果展览交易会优秀奖,1998年获福建省乡镇企业精品展销会金奖。
十七、紫砂陶瓷
1993年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计划,东埔瓷厂温克爱、郑文岳、柯泽生、温文渡、温秀丽研制。该产品以天然矿土,经科学配制,采用独特的釉饰工艺,低温烧成,节能效果显著,成本低,成品率高。产品具有釉色光润、美观等特点。1993年12月经福建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测试为优质产品。1994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德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八、轻质红色艺术陶
1994年德化县科委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邱双炯、李秀梅、邱宏华、陈秀妹承担。该项目原料丰富,加工、烧成能耗低,为德化县出口艺术陶增加了一项新品种。1995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九、釉下彩精陶
1996年,德化第五瓷厂温克仁、温伟鹏、苏德美、陈智芹、孙建生、曾明理等研究开发。釉下彩精陶为介于日用细瓷与陶瓷之间的新瓷种,选用可塑性强、熔融温度低的原材料,烧成温度为1100℃~1150℃,以氧化焰烧成。1997年12月,由省乡镇企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经省陶瓷质量监督检验所检测,该瓷种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较低铅镉溶出量,节能效果显著。1998年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同年被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确认为福建省1998年度新产品。同年10月获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99年获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十、热陶瓷煲
1997年,福建省德化冠峰耐热瓷有跟公司林福椿、郑敏捷、林文昌、林文智、林文洪、黄华伦、连文盼、张英龙、陈小晓承担的由省科技厅下达的火炬计划项目,1998年列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耐热陶瓷煲属日用炊具,用以炖、煮、蒸、炸、烹饪食品,耐酸碱,抗热震性能好,不舍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2001年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科技成果鉴定。同年列入福建省第六批名牌产品。
二十一、荧光陶瓷
该项目于1997年11月立项,由泉州市陶瓷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实施,项目承担人为李双展、陈继承、冯扬洲、林碧园、郑长龙、林星泵、郭淑瑛。
荧光陶瓷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见光后,在无光源或弱光源的情况下,发出黄绿色光,余光时间30分钟。荧光陶瓷靠荧光釉发光,荧光釉是利用荧光粉与基础保温釉配制而成,烧成温度780℃~810℃。荧光釉可应用于建筑陶瓷、日用灯具、传统陶瓷。
二十二、玉脂磁系列产品
1998年,德化明龙极品瓷研究所邓明龙、张煜荣研制。以该产品如玉似脂命名,应用于艺术瓷和日用瓷。该产品采用纯手工工艺制作,以薄胎、釉下五彩、氧化烧成。生产具有收藏价值的玉脂磁系列产品。获1999年昆明世博会福建特产金奖,1999年泉州“九九”展销会金奖,2001年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博览会金奖。
二十三、釉下多彩轻质陶瓷
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998年,第五瓷厂温克仁、曾昭望、曾建友、苏友结研制。该项目利用本地蕴藏丰富的白云石、瓷石、高岭土等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制成低温陶瓷泥料及熔融温度相同的无铅透明釉料,采用釉下多彩低温二次烧成工艺制成。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立项论证,认为该项目属陶瓷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产品,具有烧成温度低、节能、质轻、色艳、釉面光洁、造型、美观等特点,采用釉下彩,对人体无害,技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其废弃物在自然界能自行风化为土,回归自然,不造成环境污染,符合国际环保要求。1998年10月被国家科技部选送参加在埃及举办的星火产品展览会,获“金字塔”奖。1999年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列入扩大出口技改项目。
二十四、纳米稀土耐热不粘无害日用陶瓷
1999年,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新产品开发计划项目。实验瓷厂苏民主、吉林大学物理系苏文辉研制。该项目利用纳米稀土氧化物等先进材料和纳米技术,根据纳米微粒尺寸致密原理和纳米结构分布原理设计,把纳米材料加入普通陶瓷坯釉材料中,制成纳米稀土无机陶瓷膜复合材料,喷涂在陶瓷坯体表层,烧成纳米稀土日用陶瓷煲。
研究
一、釉下五彩贴花纸
1979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项目。县印刷厂郑子添、余国信、苏添城等为主研制。项目开始时,先由福建省德化瓷厂进行试制准备。1980年,抽调县陶瓷公司、德化瓷厂、红旗瓷厂、县印刷厂等技术人员共9人,组成试制小组进行研制。工艺过程:花纸设计→照相制版→晒丝网版→裱纸→印刷→揭纸成品。使用温度为还原焰1360℃~1390℃,用该花纸装饰的瓷器,铅镉含量极微。1985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釉下青花纸
1979年,晋江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项目,由县印刷厂承担。余国信为主研制。1982年获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三、精选瓷土系列产品
1988年,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计划项目。盖德瓷土精制厂徐金天、林瑞照、胡振榕、王连兴承担。采用机械化水力旋流法生产工艺,将各种原生瓷土矿,经多级旋流器旋流、过筛、磁选、沉淀、压干等工艺,按标准化、系列化质量标准,精选可用于日用瓷、出口高档陶瓷、建筑陶瓷、高压电瓷用泥料,也可加工为造纸和橡胶填料。1990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优质耐火材料掺加原料——硅线石调研
1989年,县科学技术情报所陈锦清根据德化陶瓷窑炉具使用状况,为寻找高温热性能优异的耐火材料进行的专题调研。该项目从硅线石的资源分布、窑炉中的应用效果等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为硅线石——粘土质匣钵的研制、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根据。1991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硅线石——粘土质匣钵
1990年,德化瓷厂技术科曾金龙、陈锦清、陈志同、苏建淡,应用高温荷重软化点高、抗热震性能优异、抗氧化等高温性能优异的硅线石与河南铝钒土等原料研制成耐高温1400℃的陶瓷窑炉匣钵,具有不变形、使用寿命长等优点。1992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六、可控晶核结晶釉
1992年,德化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县二马陶瓷研究所、宏景瓷厂冯扬州、徐锡饱、苏志鹏、冯登峰为主研制。结晶釉是一种陶瓷装饰中绚丽多彩的艺术釉,该项目改变过去依靠自然结晶,改用人工定位埋植晶核,经烧成后便在晶核处长出晶花,选到人工可控。1994年12月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995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高铝聚轻砖
1995年,龙盛窑具材料研究所李耀国自选研制项目。该材料具有耐高温,重量轻,稳定性强,适应急热急冷的变化,抗热震系数高,导热系数低,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等特点,适用于陶瓷高温窑炉材料,节能效果好,其使用寿命与一般高铝轻质砖比较可延长4—5倍。1996年经县科技局组织同行专家评审,经省三钢中心试验室测试,理化指标达到部颁标准。该项目填补了福建省空白。同年获泉州市乡镇科技成果交易会金奖。
八、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在陶瓷棱式窑应用
达益热工窑炉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许兴荣、郑敏捷、温再辉、许兴丹为主研制。1996年,从浙江德清耐火材料厂引进多晶莫来石耐火纤维,首先在间歇式陶瓷燃油棱式窑上应用,并根据新材料的特性,对梭式窑的窑体结构、窑车等进行重新设计,经一年多的不断改进和试验,终于取得节能25%,提高劳动生产率10%,提高产品成品率4%,并能延长窑炉使用寿命2倍以上的显著效果。该成果1998年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县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被国家科委列入1998年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计划。
九、无铅镉水转移花纸
1999年列入国家、省级火炬计划项目。德化县铭丰金花纸有限公司吕素妹、吕泽锋为主研制。该产品不含铅镉,对人体无害,解决了长期以来贴花纸产品铅镉含量超标,影响外销的难题,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烧成改革
一、用碳化煤球烧制日用细瓷
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研制计划项目,由德化瓷厂烧成车间煤气站承担。1971~1978年,以无烟煤80%、消石灰20%配方造球,采用隧道窑烟道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碳化处理,严格控制配方、煤球灰粉熔点和碳化工艺,以含碳量高、灰熔点适当、碳化强度高的碳化煤球制造热煤气,提供隧道窑作能源。可保证烧成温度1400℃以上和还原气氛需求,烧制出口外销日用细瓷,产品一级品率达85%以上。该项目1978年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二、低温氧化烧成项目
1980年省科委批准立项,由德化陶瓷研究所承担,1982年完成。参与人员有:王其昌、陈继承、陈天赐、郭淑瑛、陈天棋、陈其泰、郑进团、黄明诗。项目研究低温氧化烧成坯釉配方、改革窑炉及烧成工艺。烧成温度从1400℃左右降到1200℃左右,以电代柴烧成,节省了能源。
三、低热值碳化煤球造冷煤气烧瓷
1982~1986年,福建省经济委员会下达的研制计划项目,由福建省德化瓷厂承担。该项目以天湖山低热值白煤煤粉和石灰为原料,加工成碳化煤球进行造气烧瓷。窑炉最高烧成温度为还原焰1400℃。1989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特等奖。
四、罩式电窑
1983年,县电气化办公室采用硅碳棒发热材料,建成有效窑室容积为0.128立方米的电热罩式窑,额定功率23千瓦,最高烧成温度1400℃。采用简易煤气发生炉造气为还原介质,烧成还原细白瓷。1983年,德化县工艺美术陶瓷厂“罩式电窑煤气还原烧成白瓷”项目获福建省二轻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获晋江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五、节能蒸笼窑(炉)
晋江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项目。1983年,福建省德化瓷器工业研究所王其昌、郭德生、王方墩、陈继承、颜启沮等承担。节能蒸笼窑(炉)采用电热能,窑炉结构采用蒸笼式,可根据产品高低需求进行窑炉高低调节,氧化焰烧成,最高烧成温度1260℃,温差小于10℃,能耗低于5000大卡/千克瓷。1989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一等奖,为国家专利产品,专利号为8920049.6。1990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获福建省专利局首届专利产品银奖。
六、龙窑燃料改革
1985年,德化第五瓷厂温克仁组织实施。通过改革传统烧柴的龙窑为烧山芒、山草、树枝的新型龙窑,既有利于节省木柴、降低能耗,又可提高陶瓷产品出口合格率3.2%。1985年获德化县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七、电热隧道烤花窑
1986年,县电气化办公室下达的研制项目,由第五瓷厂承担。该项目由德化县电气化办公室负责设计、施工,系电热隧道烤花窑。该窑长39.1米,总功率95千瓦,采用中用Φ4铁铬铝电阻丝发热和可控硅触发器半自动控制。使用温度最高可达900℃。1987年获德化县推广应用科技成果二等奖。
八、简易小油窑
1988年,县技术开发中心王金堆根据倒焰窑原理,用空气压缩机的压力,通过气割枪将柴油喷人窑内燃烧。具有结构简单,设备费用省等优点,适应于小规模厂家使用。1991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微机控制烧成装置
微机控制烧成装置项目,由德化县陶瓷研究所与福建省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协作研究,1988年通过省科委鉴定。项目采用微机控制烧成装置进行供电控制电炉。参加本项目研究的人员为王其昌、王方墩、陈继承、郭德生。
十、白瓷中温还原烧成技术研究
1992年,浔中龙东瓷厂曾世泉、陈锦清、曾金龙、曾世斌、林素香承担县科委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该项目对中温还原烧成白瓷的原料配方、工艺、窑炉、烧成温度等进行深入研究,采用中温1310℃~1330℃还原焰烧出的白瓷,其产品质量经检测达到高温1400℃还原烧成的效果,各项指标符合GB—352—89标准。可节省能源20%以上,窑炉、窑具使用寿命明显提高。1994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小截面新型节能隔焰推板隧道窑
1994年,德化县科委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邱双炯、邱宏华、李秀梅、郑金辉承担。该窑采用硅酸铝纤维棉和轻质砖为保温材料,应用碎木屑、刨花、谷壳等为燃料,投资省,能耗成本是油、电的1/4。适应于1150℃以下的烧成和烤花。由德化县科委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995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机械制造
一、QM1800×2100间歇式球磨机
1988年,福建省机械工业厅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德化县陶瓷机械厂颜耀斌、林光才、颜惠生、林瑞和、郭先泽、许华忠承担。该项目产品主要用于陶瓷工业坯(釉)料细磨加工。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达到当时国内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1991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1992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YL—735型压滤机
1988年,福建省经委下达的新产品试制项目,由德化县陶瓷机械厂杨文贞、林光材、苏泉德、郑全县、林少波、颜惠生等承担。该机应用于陶瓷工业的原料脱水,与泥浆泵配合使用。各滤片排列整齐后,由摇柄驱动齿轮使丝杆顶紧各滤片。工作时,浆料经泥浆泵输出,送入压滤室,在力的作用下,由滤布过滤出水分,从滤片上的人字形滤水槽放水孔流入地面。整机结构合理,操作简便,工作可靠。维护检修方便。1989年通过福建省机械工业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1993年获德化县科技进步三等奖。
三、K—100型双缸泥浆泵
1989年,福建省机械工业厅下达的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德化县陶瓷机械厂颜惠生、颜耀斌、苏泉德、林光才、连忠民承担。该泥浆泵又称隔膜泵,主要用于陶瓷工业泥浆的加压输送。1992年获泉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德化县科技成果二等奖。
《德化陶瓷志》
发布人:ciccip
发布日期:2006-09-27 16:44:00